close
金融科技(fintech)的破壞式創新,傳統銀行業者除了和新創加深合作,也增加內部軟體人才,為的就是加強自己的創新實力,避免在這場競賽中落後。不過根據麥肯錫最新《全球銀行年度報告》,銀行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fintech新創,而是亞馬遜、阿里巴巴這類的大型電商平台,而他們正虎視眈眈著銀行最賺錢的業務。
銀行的威脅從fintech新創轉向平台
報告指出,無論是支付還是投資顧問領域,銀行已經和fintech新創密切合作,也因此,新創反而有助於升級銀行商業流程,而非破壞。
不過另一方面,金融產業也出現新競爭者。報告指出,亞馬遜這類的平台業者,透過打造以消費者為中心以及一致性服務,串接多元服務而打造出自家生態系,不僅降低消費者的使用成本、也增加方便性。不只如此,電商還握有豐富的用戶數據,並在消費者的消費和理財決策過程中佔據更中心的地位,在跨足金融產業上相當有優勢。
「平台正一個接著一個重塑不同產業,模糊了產業分類的界線,試著成為所有用戶一切服務的來源。」麥肯錫表示。
而日本最大電商平台樂天,不僅推出可用於線上和線下店家的點數、信用卡、證券交易和電子貨幣,也經營日本最大線上旅遊入口網站、擁有全球用戶8億人的即時通訊軟體Viber。
從用戶的態度來看,銀行確實不能小看平台帶來的威脅。
根據調查,有73%的美國千禧世代表示,比起銀行,他們更期待Google、亞馬遜、Paypal或Square推出的金融服務;另一份同樣針對美國千禧世代的調查也顯示,多達1/3的人相信,未來五年內他們將不再需要銀行。
平台將取代銀行最賺錢的「分銷」業務
麥肯席在報告中比較金融服務中「分銷」業務以及銀行傳統業務的股東權益報酬率(ROE),ROE越高代表獲利能力越高。其中,「分銷(Distribution)」業務雖然僅佔金融產業營收中的47%,但卻佔總獲利65%,ROE為20%;相反的,銀行傳統業務(包含借貸),雖然佔總營收53%,但僅佔獲利35%,ROE僅有4.4%。
銀行轉型關鍵:加速數位化、攜手平台商
雖然平台業者大舉入侵金融產業,但銀行仍保有優勢,至少目前他們擁有消費者的信任,也握有大量消費數據,不過銀行能否在這波產業洗牌中生存下來,全看轉型速度是否夠快。
報告指出,若銀行成功數位轉型,包含導入自動化、雲端和app等新技術,以及擁有開發平台的能力,整體而言,未來3~5年,金融產業將增加3,500億美元的潛在獲利。不過,若消費者將他們的金融服務從銀行轉向網路平台供應商,金融產業的ROE到了2025年,可能會從原本的9.3%跌到只剩5.2%。
麥肯錫也建議,銀行不一定要自己做平台,也可考慮和平台公司合作,轉型為金融產品製造商,或成為提供專門性金融服務的銀行(specialized bank)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